首页>>要闻聚焦

让“金点子”结出“金果子”——乌鲁木齐推进城市微更新观察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编辑:李 磊   2024年04月22日 18:11:36

  漫步在乌鲁木齐街头巷尾,徜徉于公园社区,你会发现一些微小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搭建附近居民一起扎风筝、练书法、捏面人的街区文化角;居民一起动手,用废旧玻璃瓶做成独具特色的栅栏;小朋友参与其中,给井盖穿上美丽的外衣;变废为宝、物物交换的“跳蚤市场”……一系列城市微更新行动正在或即将实施,探究其背后,是乌鲁木齐市认真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

  乌鲁木齐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援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介绍,今年该局将选择100个家门口的“沉睡空间”,通过“花开乌市”社区花园营造活动,带领该局组建的社区青年规划师团队以城市微更新方式激发空间活力,邀请广大市民为空间资源建言献策,让更多“金点子”结出“金果子”,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在让这座城变得更加宜居宜业的同时,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单一到“多元”再到“多彩” 

  “老旧小区的角落里,是否有你悸动温暖的回忆?人来人往的街道边,是否有你值得驻足的风景?闲置荒芜的土地上,能否长出我们梦想的花园……”4月21日,高新区(新市区)三工街道三工社区不仅发出社区花园设计师招募宣传海报,还同步开展“东风市集”物物交换活动。

  4月21日,高新区(新市区)三工街道三工社区开展“东风市集”物物交换活动现场。记者江斌伟摄

  14时许,林家营造社负责人吴东辰忙着布展,附近市民也带着椅子、桌子、玩具等各种物件,静等开市。

  吴东辰带领南京林业大学学生,不断往返于南京与乌鲁木齐,联合市城乡规划管理局社区青年规划师团队,通过下沉式调研开展活动。

  4月21日,高新区(新市区)三工街道三工社区开展“东风市集”物物交换活动现场一角。受访者提供

  “我们计划陆续开展零废弃花园营造、一起给春天充个‘植’、沉浸式花园剧体验、疗愈花园共建等,会给市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吴东辰说道。

  4月21日,高新区(新市区)三工街道三工社区开展“东风市集”物物交换活动一角。受访者提供

  高新区(新市区)三工街道三工社区党委书记魏燕超说,“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就能给街角修修补补,完成社区卫生死角更新和花园共建,大家都在期待新变化。”

  此类活动在乌鲁木齐并非个例,且从“单一”走向“多彩”。

  人民广场,面塑制作、书法写作、糊纸风筝等元素组成的“文化集市”搭建起的广场文化角,营造与邻为善、睦邻友好的和谐街区氛围。

  在人民广场,面塑制作、书法写作、糊纸风筝等元素组成的“文化集市”搭建起的广场文化角,营造了与邻为善、睦邻友好的和谐街区氛围。受访者提供

  绿谷社区,带着美好祝福的一个个许愿瓶“爬”上了居民楼的篱笆墙,一个个彩绘井盖给灰蒙蒙的街角空间增添色彩。

  南湖附近的口袋公园,废轮胎、旧木门、用过的玻璃瓶都被颜料和艺术组装赋予了新活力。

  三桥社区,居民把家里闲置装饰品、手工饰品等和大学生的多肉植物进行交换,书写着“一抹绿”交换你的故事……

  今年以来,这样的靓变点位,陆续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为城市持续进行“微整形”。

  在人民广场,面塑制作、书法写作、制作纸风筝等元素组成的“文化集市”搭建起的广场文化角,营造了与邻为善、睦邻友好的和谐街区氛围。图为一个小姑娘正在绘制纸风筝的图案。受访者提供

  刘悦来说,目前,乌鲁木齐市已经走过大规模城市建设阶段,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自去年微更新理念落地实施,在社区开展样板工程试点。今年将通过“变废为宝”和“生态修复”两大主题开展,充分利用资源,激发空间活力,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让这座城的小微空间更具特色。

  唤醒100个“沉睡空间”,让家门口有更多的“小确幸” 

  城市微更新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的独特性:通过投入较少时间和金钱,逐步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让微更新后的空间成为家门口“小确幸”。

  今年,乌鲁木齐城市微更新结合发展实际,发生细微改变。新一轮100个点位的更新设计旨在进一步扩大微更新覆盖面,从社区走向多元化的公共场所,也更加强调“文化再生”“艺术介入”,以丰富空间的品质和内涵。

  “这些导向诠释了微更新本质,不只让空间变得更好看,而且从市民的角度出发,让空间更可达、更好用。”刘悦来认为,微更新可以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调整的前提下,提供更有实操性、更见成效的改造方式,并且在场地选择上更具灵活性。

  如果站在城市发展角度进行全盘考量,市民参与“热度”或许也能解读微更新在这座城渐热趋势。

  此次乌鲁木齐市开展的微更新点位面向全市征集,绝大多数点位分布在中心城区,属于“最好的空间资源”,引人关注。

  “微更新并不是花一笔钱做景观提升,而是要起到‘一针疏通’的作用,归根结底是满足了居民需求,解决了一些难题。”经开区(头屯河区)高铁街道绿谷社区党委书记张慧慧说。

  社区花园营造过程中,随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深入落实,城市与人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眼下,团队将“更好的空间资源”留给市民,通过全过程参与模式,让更多“金点子”结成“金果子”,促进空间资源品质提升。

  废旧医疗车改造成精美花车、病历夹变身植物档案书、咖啡杯成了多肉植物的花器……今年1月至今,一场场由旧物改造的“疗愈花园行动展”在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医技楼开展。从一颗种子到一辆花车,再到一个小花园,乌龟营造发起人王冰莹带着团队连续十余次在这里共建疗愈花园,让人们感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王冰莹今年27岁,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偶然接触到“社区花园”这一概念,由此产生兴趣,去年加入社区青年规划师团队,并成为骨干力量,“社区花园通过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以‘绣花’渐进模式让老旧小区甚至是一个角落旧貌换新颜。”

  同济大学毕业设计小组同学作为开放式毕业设计“先行队伍”,目前已在乌鲁木齐市举行活动18场,发动居民约2000人次,成功落地空间更新项目点位5个,共筹集共建资金约14000元。系列行动成功推动金币山花苑系列墙绘更新项目形成;绿谷社区党建微花园、社区规划师与社区发展公司的想法和雏形的形成;南湖南路社区花园系列更新项目形成。

  “活动不仅为居民美化治理空间环境,活化空间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更是成为新的基层共治中心,为后续基层自组织推动空间更新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共建的基础。”刘悦来说,由于市民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着最真切的感受,所以改造需求合理贴切,包括改造公共绿地、增加文化元素、美化空间、在街区部分公共场所增加晾晒设施等,从“精细”到“精致”的营造,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注重向市民问计问策,让更多“金点子”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结出惠民利民的“金果子”。

  依托空间更新需求,引领实现社区治理创新 

  相比改造空间,如何让微更新空间具有可持续的品质和活力更具挑战性?

  答案是:将优秀的设计理念和高效的联动机制转化成推动城市空间营造的常态化机制。实现社区治理创新,人才是关键。

  社区花园营造行动中,社区青年规划师在营建前期与居民共同开展“变废为宝”等活动,以集体智慧为废旧物品改头换面,最大限度减少公共空间中废物产生并优化资源利用。社区花园设计是较容易上手的规划,在沟通、设计和集体决策中生成共同故事,重建信任,达到社会修复、营造第三空间的目的。

  这些具有“烟火气”的设计需求吸引了一批具有专业背景人员参与,有设计学院学生,也不乏知名设计师。其中,远在上海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彭佩琳与同学不远千里,来到乌鲁木齐开展活动。

  刘悦来说,旭东社区、西源社区、育林社区等社区主动联系团队。他们不仅有开展空间更新的需求,也有依托于空间更新逐步实现社区治理创新的想法,却苦于如何寻求专业力量。可以通过乌龟营造、万守新疆、高校设计人才等青年志愿者通力合作,在线沟通远程方案,本地组织落实。如今,设计灵感多元,设计方案更接地气,体现城市微更新最新趋势,比如低影响、低干预设计理念;注重文化挖掘和植入。不追求宏大叙事,不追求过度美化,更关注人的需求等,在推进100个点位改造中,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出现。同时,团队不断总结实践案例工作方法,如设计工具包、手册等方式为社区赋能。

  随着微更新成为一种共识,由居民发起的、自下而上的微更新项目越来越多,但后期运营维护动力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乌鲁木齐市正探索从顶层设计出发、提供基础保障的路径。

  刘悦来说,真正成功的城市微更新应该是政府的投入尽量少,靠居民自治来建设维护。优秀的设计理念和高效的联动机制都会转化成推动城市空间营造的常态化机制,我们将拓展到城市更新其他板块工作中,按照社区主体、专业支持、属地统筹的思路,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边角料”上进行“精工刺绣”,将微更新与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医疗卫生、党建品牌相结合,为市民拓展一个个可欣赏、可休憩、可运用的 “社区生活圈”,把市民当下的“满意”变成持久“满足”。

  目前,市规划城乡管理局正在联动建设、卫健、民政、林草等部门,共同为面向社会治理的空间更新做好协同机制的创新引领实验。(记者江斌伟)

  专家访谈 

    乌鲁木齐城市更新社区花园“六个一”计划 

  本次社区花园营造活动中,“社区花园”、开放式毕业设计概念被多次提及。本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乌鲁木齐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援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由其解读乌鲁木齐城市更新社区花园“六个一”计划如何落地。

  2023年是社区花园在广域多层次蓬勃发展的一年。在自上而下的支持,自下而上的基层自主,以及多元主体力量合力支持下,来自全国的力量构建不同层级和程度的基于公众参与的以社区花园为中心的空间更新与社区治理网络。

  刘悦来说,全国的社区花园力量,让我们看到市域与跨市域链接行动的可能。2023年起,团队开启全新乌鲁木齐城市更新社区规划公众参与计划花开乌市。团队提出一支队伍/组织、一系列工作坊、一系列展览/出版/节事、一系列城市更新自主创新案例/基地、一支专项基金和一套工作方法/机制(制度)的“六个一”计划。我们欣喜地看到部分社区开始自主聘任社区规划师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并进行微更新专项公益基金的创设。这些民间自主的创新行动在全国也处于领先。

  2024年乌鲁木齐市开放式毕业设计,则是在“花开乌市”的美好愿景下,一次集合疆内与疆外力量,合力从空间修复走向社会修复的空间与社会行动实验。课题以乌鲁木齐市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为场地,聚集第三空间,集合高校力量共助新疆,以城市微更新为载体,促进在地社群参与空间设计、空间生产与空间治理运维,探索人群内驱动力,并构建空间提升与社会修复在空间、平台与组织层面的多维度耦合结构框架。

  本次基于第三空间社会修复实验是社区花园的方法论在市域与全国范围内可行性的重要验证行动。计划目标明确,即证明社区花园行动与基层参与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推广性,发掘地方个性,拓展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在空间与社会修复实践与研究的深度。

  城市的有机更新没有终点,精细的“工笔绘”期待更多成果。

  眼下,团队正在持续链接政府职能部门与共创行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线上沟通和社交媒体宣传等方式,广泛招募合作伙伴和共创点位,激活整个城市的社区空间。(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名词解释:什么是“第三空间”? 

  在花园社区营造活动中,乌鲁木齐城市更新社区花园规划公众参与计划,设计不仅有专业团队,还集结了全国高校力量,联合疆内外8所高校的开放式毕设,主题为基于第三空间的社会修复实验,聚焦于此类由公众自主自由使用和运维进行空间生产的空间,通过研究、设计与实地营造,撬动第三空间的形成。

  “第三空间”源于城市社会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他将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第一空间”,花大量时间用于工作的地方称为“第二空间”,而“第三空间”则是居住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第三空间”的概念,更突出地强调了场所的社交作用,如咖啡馆、茶馆、酒吧、社区中心等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第三空间”以及“类第三空间”的产生,更强调是一种在资源有限而存在基层精细化治理需求情况下,调动基层社会资源与力量以居民主体性克服困难的空间与社会路径。(记者江斌伟)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