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新闻

于细微之处见城市温度——乌鲁木齐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系列观察之十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编辑:李 磊   2023年11月24日 15:19:37

  

  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天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为老人理发。(全媒体记者郭军鸽摄)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涵;一座城市的温度,不是熙攘的人群、喧嚣的车流,而是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那一个个小小的善举。

  在乌鲁木齐,风雪天里,和环卫工人一起忙碌的,是沿街的商户和志愿者;街头巷尾,遇到困难伸出援手的,是素不相识的市民……

  一隅之光,折射的是乌鲁木齐高质量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全貌。以文明凝聚人心,以创建聚合发展,乌鲁木齐,是一座温暖而又充满爱的城市。

  提升生活品质 

  简洁清爽的楼体外立面、平整宽阔的道路、崭新多样的健身设施……在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电信社区电信小区,处处洁净如新。

  “小区改造后,房子变新了,路平了,环境也好了。”居民张德江说。

  电信小区建于1985年,共有28栋多层住宅,由于年久失修,小区道路破损严重,基础设施陈旧,雨雪天路面积水影响居民出行。

  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中,这里不仅拆除了违章建筑,改造了给排水管线、供热管线和燃气管线,配备了路灯、健身器材等,还同步进行“海绵化”改造,建设下沉式绿地,铺设透水花砖、卵石渗水沟。

  “小区‘面子’‘里子’都变样了,我们都很满意。”张德江说。

  小区“年龄大”,“骨骼”渐“老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今年,乌鲁木齐市按照“一小区一方案”的原则,根据各老旧小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汇集社区、物业和业主意见,对每个小区制定了改造计划,通过精准施策、分类实施,解决老旧小区下水不畅、房子不热、停车难、路面不平、环境卫生差等问题。

  今年83岁的李成说,每每和老伴儿散步时都会感慨乌鲁木齐越来越美好,让人幸福感满满。

  于细微处见功夫、见态度、见精神。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温度,不仅在于车水马龙、嘈杂喧嚣背后的人间烟火,还在于人民所盼皆如所愿、人民所求皆有回响的那份踏实。

  在高新区(新市区)政府家属院停车场,两台电动汽车充电桩设置在充电专用车位。

  “自从小区有了充电桩,就不用四处找地方充电了。”居民李超说,现在回家后在小区就可以给车充电,特别方便。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出行工具。今年以来,高新区(新市区)在满足条件的公共场所新建公共充电设施235个(公共停车场区域190个,居民小区、党政机关等区域45个),解决居民充电难题的同时,保障用电安全。

  宜居,落点在“居”,而起点在“人”。在乌鲁木齐,越来越多人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传递城市温度 

  这段时间,忙完清扫工作,在米东区地磅街道金河社区负责保洁工作的环卫工人魏玲玲,就会来到位于社区的工会驿站休息。

  在这个由米东区总工会联合基层党组织打造的工会驿站内,有微波炉、饮水机、桌椅、一次性纸杯、充电器、雨伞、雨衣、针线包、应急药箱等,可以供附近的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员、执勤执法人员等户外劳动者休息。

  “啥时候来都能喝到热水,还能给手机充充电,屋里也热乎乎的。”魏玲玲说,大家都觉得工会驿站建得好,实用周到,暖心又贴心。

  今年,米东区按照“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如厕、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标准,先后建成68家包括工会驿站在内的户外工作者服务站点。

  关爱一群人,温暖一座城。乌鲁木齐坚持从身边小事抓起,从小切口入手推动解决大问题,让更多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就在不久前,天山区启用了10个“小巴郎骑手驿站”。这些驿站配备微波炉、热水、急救药箱、工具箱、针线包、读书角等。

  天山区新华南路街道西河坝后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吴超丞说,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他们设立了一个“小巴郎骑手驿站”,24小时开放,骑手们可随时来休息、使用卫生间等。他们也在驿站里设置了心愿墙,征集骑手们的微心愿、微建议,不断拓展驿站服务功能。

  “有了骑手驿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可以喝着热水,暖暖和和地等单子。”做骑手已经有3年多的艾骊·牙生说。

  目前,乌鲁木齐市共建有综合型服务中心、标准型服务站、便捷型歇脚点3类“小哥驿站”150个。

  幸福,蕴含于暖心的细节。乌鲁木齐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发力,既有发展大手笔,也有民生小事情。一处处驿站,在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体现着这座城市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关怀,更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汇聚文明力量 

  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大庙村,村民遇到难题,都会给村里的“党员一号线”志愿服务队打电话。

  “有事只需要一个电话,志愿者一准上门,真是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村民赵发旺说。

  换灯泡、修水管、通下水道、开车送有需要的村民去镇上……在大庙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一号线”志愿者的身影。

  以“党员一号线”为轴心,大庙村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断规范服务,引导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争当志愿者,让文明实践有了肥沃土壤。

  “你有需要,我搭把手,志愿服务的种类变多了、规模扩大了,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生活需求。”大庙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俊义说。

  久行成风,众行成气。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每个人的文明小细节,正汇聚成这座城市的文明全貌。

  文艺汇演、爱心义诊、法律援助、应急救护培训及非遗展示……不久前,以全市首家道德模范工作室——“刘乾坤工作室”为代表的28支志愿服务队在水磨沟公园摆摊设点,通过现场群众“点单”,志愿者“派单”的形式,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

  “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聚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志愿服务活动的魅力和感染力,也让我们愿意加入其中。”市民王芳芳说。

  成立市民文明巡访团,汇集社情民意,传递文明理念,倡树文明新风;启动城市文明合伙人公益行动,构建并不断扩容“城市文明圈”;乌鲁木齐站“红石榴志愿服务站”投用,为过往旅客提供志愿服务;米东区奋进社区一周一活动、每月一特色的常态化志愿服务……

  乌鲁木齐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不断顺应民声、创新载体,搭建文明实践平台,破解群众难题的同时,也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处处可见、人人可为、时时可享。

  一人文明是盆景,众人文明是风景。今天的乌鲁木齐,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明倡导践行之风正在悄然传播,不断凝聚起民心,彰显着城市温度。(记者郭军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