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新闻

践行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乡风——乌鲁木齐市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系列观察之五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编辑:刘 彬   2022年05月17日 11:18:03

  

米东区羊毛工镇红雁湖村在村口立起村规民约宣传牌。(记者宋建华摄)

  村规民约上墙,看得懂、做得到、乐践行;积分兑换商品,调动守道德、讲文明、树新风积极性;成立红白理事会,办宴席不铺张攀比……

  乡风淳,乡村兴。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乌鲁木齐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倡导摒弃陈规陋习,树立婚丧嫁娶新风、孝悌和睦家风和文明和谐乡风。

  建组织、定标准 

  让好乡风吹到农民心坎上 

  走进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镇河西村,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个个农家庭院舒适惬意。

  “讲文明,树新风,红白喜事按规定简办,需向红白理事会备案……”在村里,酒席咋办,红白理事会有规定。“

  有了红白理事会的约束,村里大办酒席的现象少了。”村民戴荣梅说,就拿婚礼来说,过去办场婚礼搭帐篷支大锅,劝酒逼酒闹洞房,一忙就是好几天。现在婚礼按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办,有的还在微信群办“线上婚礼”。

  河西村党总支书记杨海港说,建立红白理事会,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等乡村恶俗“开刀”,不仅刹住了歪风,也成为党组织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新抓手。

  推进移风易俗,重在建章立制。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市涉农区(县)注重用村规民约立本,以道德评议育人,大力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工作。

  在乌鲁木齐县,各村的大事小事特别是不文明现象,都会被拿到道德评议会上评议。

  好坏大家评,乌鲁木齐县以村为单位,由群众推选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等“乡贤”组成评议委员会,主持本村道德评议工作。

  “每次评议会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是好是坏,大家坐下来评一评。”水西沟镇大庙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俊义说,村民说、“乡贤”论,用大家的力量明辨是非,让村民更直观地了解到什么事能办什么事不能办,以理服人,以德化人。

  对于道德评议产生的群众公认、可学可鉴的先进典型,乌鲁木齐县还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道德讲堂进行宣传,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宣传,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在米东区羊毛工镇,13 个村逐步完善村规民约的同时,还启动了“五好”(好家庭、好邻居、好婆媳、好儿女、好家长)评选。

  按照“自评报名、民主评选、审批挂牌”,评选坚持让村民唱主角,把评议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评、群众议、群众比、群众学。经公示后,将牌匾挂在群众家门口。

  牌子门前挂,胜过人说话。村民们见贤思齐,主动参与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抓载体、传新风 

  让文明花开到农民心田里 

  群众是移风易俗工作的主体对象,树立文明乡风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如何让村民理解并主动配合移风易俗工作?米东区三道坝镇给出的答案是:加强宣传引导。

  三道坝镇通过文化墙、宣传栏以及网络平台等载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提高移风易俗工作知晓率。

  同时,结合各村特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发挥骨干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将移风易俗工作内容与文艺节目、文化作品有机结合,以新疆“花儿”、社火、小曲子等民间文化艺术为载体,以接地气的宣传营造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引导村民告别陈规陋习。

  “用传统曲调宣传新风良俗、惠农政策,旧瓶装新酒,大家乐意听,听了有效果。”三道坝镇党委书记高萍说。

  教育引导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首要任务。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乌鲁木齐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把深化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并融于日常,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筑牢精神文明阵地。

  高新区(新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利用乡村大喇叭、微信群、宣传栏、LED大屏等载体,不断强化宣传引导的同时,还通过小品剧演出、科普大篷车巡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方式,潜移默化间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凝聚起共治合力。

  “这几年讲排场、比阔气逐渐失去市场,大家都愿意做‘新风农民’。”六十户乡三宫梁村村民梁磊说。

  身边的榜样,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乌鲁木齐市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培育、选树、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在达坂城区达坂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每个月草根宣讲员都会走上讲台,讲述“身边的好家风”。

  “用身边事带动身边人,引领着乡村文明新风尚,也让勤俭、孝敬等美德在农牧民心中落地生根。”达坂城镇党委副书记谢鹏鹏说。

  搭平台、抓长效 

  让新风尚住进农民心房里 

  破旧俗、树新风,离不开常态长效的体制机制。

  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板房沟村,村庄清洁、移风易俗、睦邻友好、和谐善治等都被纳入村里的村规民约中。

  “这些规定并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而是根据村里具体情况,在村民们的具体商讨中决定的。”板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彦红说,规矩是村民们自己定下的,执行起来就少了很多借口。

  就拿村里的红白喜事来说,纳入村规民约后,大操大办的歪风邪气被制止了,份子钱的重担也减轻了,村民们享受到了自己给自己“松绑”的喜悦。

  “过去办场酒席,份子钱随得不少人都往外乡躲,现在一切都变了。”村民张望贤说,负担减轻了,大家就能把钱用在刀刃上,更好地搞生产、搞增收。

  马彦红说,村规民约的制定,让文明新风有了明确导向,也让崇德向善烙印在村民心里,成为行动自觉,乡风治理持续向好。

  规矩立起来,风气正起来。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乌鲁木齐市涉农区(县)坚持正面引导,大力开展宣传教育,通过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等,使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进而实现常态化。

  在达坂城区达坂城镇昌隆超市的货架上,洗衣粉、牙膏等日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件物品下面都有一个“明码标分”标签。

  “用文明积分就能兑换商品,大家积极性更高了。”达坂城镇达坂村村民马建说。

  达坂村村干部马晓菊说,村民的“善行义举”“守法律己”“良好风俗”“孝老爱亲”等移风易俗行为都可以进行积分量化、兑换物资予以奖励,进一步提升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米东区,各村还通过成立孝老爱亲志愿服务队,宣传勤俭节约、孝亲敬老、文明新风等,推进孝亲敬老形成示范效应,抓实抓细移风易俗。

  红白喜事从简、喝酒赌博变少、人人孝老敬老、环境卫生变好……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市越来越多的乡村最大限度兼顾村民意愿,通过自治管理的“软”约束,建立长效机制,抵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记者郭军鸽 牟敏 贾梦妍 宋建华)


  相关报道